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中国也在积极推进UDI的实施工作。UDI由器械标识(DI)和生产标识(PI)两部分组成,分别用于识别医疗器械的基本信息和生产流程。然而,在UDI与中国医保编码体系的对接过程中,DI与PI数据的映射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影响实施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DI作为UDI的静态部分,包含了医疗器械的厂商信息、产品型号等基础数据,而PI则记录了生产批次、序列号等动态信息。在医保编码体系中,如何将这两类数据准确映射到现有的分类和报销规则中,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方面,医保编码更侧重于医疗服务的统一分类和费用控制,与UDI的技术细节存在差异;另一方面,UDI的动态特性(如PI数据)与医保静态编码体系的兼容性仍需进一步优化。
从实施进展来看,国家药监局已分批次推进UDI试点工作,并要求部分高风险医疗器械率先实施UDI赋码。与此同时,医保部门也在探索UDI与医保编码的衔接机制,例如通过建立映射数据库或开发智能转换工具。然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数据格式不统一、映射规则不明确等问题,导致部分企业难以高效完成数据对接。
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UDI与医保编码的映射标准,明确DI和PI数据的分类规则;二是推动跨部门协作,建立药监与医保系统的数据共享平台;三是鼓励企业参与试点,积累实践经验并反馈优化建议。
总体而言,UDI在中国的实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DI与PI数据在医保编码中的映射问题仍需持续关注。未来,随着技术标准的完善和跨部门协同的加强,UDI有望在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医保精细化支付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