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生物污染检测
日本对进口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极为严格,重点关注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根据《食品卫生法》,所有进口食品必须通过微生物学检测,确保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符合日本标准。例如,生鲜食品和即食食品的细菌总数不得超过每克10^5 CFU,而特定食品(如乳制品)还需额外检测李斯特菌等病原体。
2. 农药残留检测
日本对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MRLs)极为苛刻,尤其针对水果、蔬菜和谷物等农产品。进口食品必须通过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等精密仪器检测,确保农药残留量低于日本规定的阈值。例如,茶叶中的氰戊菊酯残留不得超过0.05 ppm,而大米中的草甘膦残留需低于1.0 ppm。日本还定期更新农药清单,进口商需密切关注最新法规变动。
3. 添加剂和防腐剂检测
日本禁止或限制使用多种食品添加剂,如某些合成色素和防腐剂。进口食品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技术检测添加剂含量,确保符合日本《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例如,苯甲酸在饮料中的最大允许量为0.6 g/kg,而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限量仅为0.07 g/kg。
4. 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检测
日本对重金属(如铅、镉、汞)和有害物质(如多氯联苯、二噁英)的检测要求严格。水产品、婴幼儿食品等高风险类别需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例如,鱼类中的甲基汞含量不得超过0.3 ppm,而大米中的镉含量需低于0.4 ppm。
5. 转基因成分和过敏原标识
日本要求转基因食品必须明确标识,并通过PCR技术检测转基因成分。同时,含有特定过敏原(如小麦、鸡蛋、花生)的食品需在标签中醒目提示。未合规的进口产品可能被直接销毁或退货。
6. 放射性物质检测
自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对进口食品的放射性物质(如铯-134、铯-137)检测更加严格。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乳制品等需提供放射性检测报告,确保铯总量低于100 Bq/kg。
结语
日本《食品卫生法》的检测项目覆盖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口商需全面了解法规要求,提前进行合规性检测,以避免通关延误或退货风险。同时,与日本官方认可的实验室合作,是确保检测报告有效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