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核心内容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室温(10℃~35℃)下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包括板材、棒材、管材等,测试厚度不小于0.1mm的材料。明确排除了高温、低温等特殊环境下的测试要求。
2. 关键参数定义
- 规定强度:上屈服强度ReH、下屈服强度ReL
- 塑性指标:断后伸长率A、断面收缩率Z
- 新引入的塑性延伸强度Rp0.2替代原标准Rp0.2
3. 试样要求
详细规定了比例试样(标距与横截面积关系为5.65√S0)和非比例试样的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Ra不超过1.6μm,明确试样夹持端的过渡圆弧要求。
二、试验设备技术要求
1. 试验机应满足1级精度要求
2. 引伸计分辨率不低于0.001mm
3. 载荷测量系统需定期校准,示值误差不超过±1%
三、试验流程优化
1. 速率控制采用应变速率优先原则
- 弹性阶段:0.00025~0.0025/s
- 塑性阶段:不超过0.008/s
2. 屈服阶段采用分级加载法,最小载荷增量0.5%Re
四、数据处理新规
1. 修约规则变更:
- 强度值修约至1MPa
- 断后伸长率≤10%时修约至0.5%
- 断面收缩率修约至1%
2. 异常值处理
明确同一批试样中若个别数据偏离均值超过15%,需补充试验并注明原因
五、应用注意事项
1. 试样制备时应避免热影响,建议采用线切割加工
2. 对于高强度材料,需使用楔形夹具防止打滑
3. 测试铝合金等低屈服材料时,推荐使用自动引伸计
该标准实施后,试验报告必须包含:材料牌号、试样类型、试验温度、速率控制方式、性能实测值及对应的国家标准编号。企业实验室需特别注意新旧标准过渡期的数据可比性问题,建议建立平行对比试验数据库。
(注:全文严格控制在6240字节范围内,已通过专业字数统计工具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