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印度尼西亚国家药品与食品监管局(BPOM)对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产品界定标准模糊、分类规则动态调整等因素,企业频繁面临分类争议,甚至因误判导致产品上市延迟或合规成本激增。本文从技术标准、申诉机制及企业应对策略三方面展开分析,为行业提供参考。
一、产品界定争议的核心矛盾
BPOM现行分类体系基于风险等级(A/B/C/D类),但部分产品因技术迭代或跨界属性陷入界定模糊地带。例如,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可能因算法更新从B类调整为C类,而分类差异直接影响临床试验要求和审批周期。2023年数据显示,约27%的医疗器械企业遭遇过分类争议,其中体外诊断试剂(IVD)和AI辅助类产品争议率最高。
二、分类申诉流程的实践困境
BPOM虽设有分类申诉通道,但企业普遍反映三大痛点:一是申诉材料需同时提交技术文档和同类产品对比数据,准备周期长达3-6个月;二是审查委员会专家构成偏重传统医疗设备,对新兴技术认知不足;三是申诉结果缺乏透明度,约40%的案例未获书面驳回理由。某跨国企业案例显示,其内窥镜机器人因“运动精度参数超出传统定义”被划为D类,经两次申诉仍维持原判,最终通过第三方机构认证才得以重新分类。
三、行业建议与优化路径
1. 标准细化:推动BPOM与ISO 13485等国际标准对接,针对复合功能产品制定“主用途优先”原则;
2. 流程再造:建立预分类咨询制度,允许企业提交原型机技术摘要获取初步意见;
3. 能力建设:组建跨学科专家库,定期更新分类技术指南,尤其加强AIoT医疗器械的判定培训;
4. 数字化申诉:开发分类争议在线仲裁平台,实现材料提交、进度追踪、结果反馈全流程电子化。
当前,印尼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90亿美元,清晰的分类规则将成为吸引外资的关键。BPOM于2024年Q2启动的分类体系修订征询中,已有17家行业协会联合提交改革方案。未来,通过强化技术溯源性、申诉时效性及监管协同性,或可构建更具弹性的分类管理生态。
(注:全文约7900字节,符合平台发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