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认证资讯 > 认证知识

中国NMPA医疗器械分类目录(2023版)调整后的产品分类确认流程

发布时间:2025-05-10人气:

一、分类目录调整的核心变化

2023版分类目录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细化产品类别,新增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医疗等新兴技术领域;二是调整部分产品的管理类别,如部分低风险产品由Ⅱ类降为Ⅰ类;三是优化分类规则,强化基于风险的分类原则。这些变化要求企业重新评估现有产品的分类归属。

二、分类确认的标准流程

1. 产品特性分析

企业需从预期用途、作用机理、使用部位等维度全面梳理产品特征。例如,含有新材料或新技术的产品需特别关注目录中的特殊说明条款。

2. 目录比对

通过NMPA官网的医疗器械分类查询系统进行初步匹配,建议同时参考《分类规则指导原则》的判定树工具。需注意2023版新增的17-08(医用软件)等子目录的特殊要求。

3. 技术判定

当出现目录交叉或模糊时,应按照《医疗器械分类判定工作程序》提交分类判定申请。典型案例包括:

- 兼具诊断和治疗功能的多功能设备

- 采用创新技术的组合产品

- 传统器械与数字化组件的结合体

三、关键注意事项

1. 时间节点管理

对于2023年10月1日前已受理的注册申请,可按原分类执行;新申请则必须适用新版目录。过渡期内建议提前6个月启动分类复核。

2. 证明材料准备

需准备产品说明书、技术原理说明、风险分析报告等核心文件。特别提醒:境外企业应提供原产国的分类证明及对比分析。

3. 常见问题规避

- 避免简单套用历史分类:同类产品可能因技术迭代被重新分类

- 警惕组合产品陷阱:如软件+硬件的产品需分别判定后取最高类别

- 关注省级差异:部分产品需结合地方药监部门的执行细则

四、分类争议解决路径

若对企业存异议,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 向省级药监部门申请技术争议协调

2. 通过NMPA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发起技术评估

3. 参与分类专家委员会公开论证会

五、后续合规衔接

完成分类确认后,企业应立即启动:

- Ⅰ类产品:备案资料准备(重点注意新增的网络安全要求)

- Ⅱ类产品:临床评价路径选择(2023版强化了等同性论证要求)

- Ⅲ类产品:风险管理文档更新(需体现新分类下的控制措施)

结语:

新版分类目录的实施体现了中国医疗器械监管的科学化与精细化趋势。建议企业建立动态分类管理机制,定期复核产品分类状态,特别是关注NMPA每年发布的分类界定结果通告。通过精准把握分类规则,企业不仅能提升注册效率,更能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推荐资讯

1509994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