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电气产品出口欧洲市场时,电磁兼容性(EMC)CE认证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中EN 55032和EN 55035作为EMC认证的核心标准,常令企业产生混淆。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两项标准的技术差异与应用场景。
EN 55032标准全称为《多媒体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其前身是著名的EN 55022标准。该标准主要规范信息技术设备(ITE)和音视频设备(AV)的辐射骚扰和传导骚扰限值。最新版EN 55032:2015+A1:2020将适用范围明确扩展到所有多媒体设备,包括智能电视、机顶盒等融合型产品。测试频率范围覆盖9kHz-6GHz,特别强调30MHz-1GHz频段的辐射发射要求。
相较之下,EN 55035标准《多媒体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抗扰度要求》则专注于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该标准替代了原先的EN 55020和EN 55024,统一了音视频设备与信息技术设备的抗扰度测试规范。其核心测试项目包括静电放电(ESD)、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等八项基本抗扰度测试,测试等级根据产品使用环境分为三个级别。
从技术参数看,两项标准存在显著差异:EN 55032侧重"发射控制",通过限制设备对外电磁干扰来保护无线电频谱;而EN 55035着重"抗扰能力",确保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稳定工作。例如在辐射测试中,EN 55032要求设备在3米测试距离下满足准峰值限值,而EN 55035则需验证设备在3V/m或10V/m场强下的运行状态。
测试方法上,EN 55032采用CISPR 16系列标准规定的测量程序,要求在半电波暗室中进行;EN 55035则依据IEC 61000-4系列标准,其中射频场抗扰度测试需在电波暗室使用均匀域法。值得注意的是,EN 55032的符合性判定基于测量值与限值的比较,而EN 55035需要评估设备在测试中的性能降级程度。
应用场景方面,EN 55032适用于所有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设备,包括电源适配器、LED显示屏等;EN 55035则针对可能受电磁干扰影响的关键设备,如医疗显示器、工业控制终端等。认证过程中,通常需要先通过EN 55032发射测试,再进行EN 55035抗扰度验证。
企业实际认证时需注意:2023年7月起,EN 55035:2017已成为欧盟强制标准。对于同时包含发射和接收功能的产品(如带WiFi的智能电视),必须同时满足两项标准要求。测试实验室选择方面,建议优先获得欧盟NB机构授权的实验室,特别是需要进行射频一致性测试的无线产品。
随着5G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两项标准持续更新迭代。最新草案显示,EN 55032可能将上限频率扩展至18GHz,EN 55035则考虑增加无线充电设备的测试要求。企业应建立标准跟踪机制,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导入EMC设计规范,可节省后期30%以上的整改成本。
理解这两项标准的差异,有助于企业制定精准的认证策略。对于出口量大的产品,建议进行预测试和设计优化;对于创新型产品,则要考虑申请欧盟技术文档评估(TDF)服务。只有准确把握标准要求,才能确保产品快速通过CE认证,顺利进入欧洲市场。